牟山湿地公园远眺10

去情境的行为序列思考

博客里有个分类叫环境影响力,日记里经常叫情境影响力,一个是环境一个是情境,词语虽然不一样但对我来说表达的是相同的含义,说的是识别不同情绪及环境对我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有一段时间我改名叫境况影响力,后来发现名字只是代称,只要我明白意思就好,也就不再纠结,三个词通用。因此当我提及环境情境或境况时表达的相同的意思。

时间久了我发现,情境影响力比我想象要大,就如大海里的浮萍只能随波逐流,以至于情境不是左右了而是决定了我的生活。年初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取得名字叫发展去情境的行为序列。解释一下是说,不受情绪和环境影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无条件地进行某系列行动。例如把去情境运用在跑步上就是,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不管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不管心情低落情绪波动,不管伤风感冒体弱无力,都把跑步进行下去并完成目标。

早晨通勤的去情境的行为序列是,五点起床,二十五分钟,完成刷牙洗脸穿衣收拾东西出门,期间安排十分钟力量,训练有分胸背臀腿三大肌群,按照循环选择一个,出门走二十五分钟路,路上思考周思考题或结合阅读的思考,到等大巴处看周目标电子书,顺便拉伸小腿大腿,上车后一路看到下车,换乘公交继续看,离下公交一个站点时,思考今日目标,走十三分钟路,买一个包子,到办公室打卡或运动三十分钟。

典型的下班后的行为序列是,下班时间到,关灯关门换跑步的衣服,开手表走路模式下楼梯,走约十三分钟到跑步的小公园,把外套放在特定的休息椅上,手表切换到跑步模式,设定跑步的目标,或者是十公里法特莱克跑,或是十五公里慢速长距离跑,或者是十组四百米间歇跑,又或者是心率一区间或二区间十公里跑,或者根据佳明手表推荐跑,跑完不拉伸,走十五分钟回单位。开电脑让电脑自动处理服务器事宜,关显示器打开纸质书阅读一小时,写日志一小时或写文章一小时。

当我不回家时,公司里的一天思路就是这样。当我回家时,同早晨去公司的差不多。只是乘坐地铁,地铁上若有同事同行就聊天,若无就看电子书或纸质书,换成大巴后立即看书知道下车,走约两公里到家。期间有进行思考或其它已经设定好的事情。周六中午下班回家时就不是这样,我会在坐大巴的时候睡觉,这样到家后休息一个多小时就能起来跑个十公里。

上述是理想状态,但若没有理想状态去追,就会进入混乱状态了。

对于理想状态,十次我能完成五次,剩下的五次能打个基本满意的及格分。

若能十次完成十次,我就能超神了。我为自己变成神而努力。

去情境实在太难。下雨了疲劳了训练过度了身体有疼痛了或者说工作量朝负荷出现倦怠了,都会影响跑步影响随后的写作或日记或阅读。或者仅仅是懒了,甚至仅仅是背后坐着的那位开着抖音外放,魔音搞的我脖子发凉,又或者是大巴司机开车比较急躁,时不时按喇叭都能让我跳出阅读的沉浸,于是我买骨传导耳机,我买耳塞,以备不时之需。而对抗意志力消耗殆尽后的专注力薄弱是最大的痛苦,因此我试着间歇运动和深呼吸放松。

值得庆幸的是,行为序列本身是习惯的集成,习惯往往是不需要意志力的,一切就自动自发了,只是在习惯切换期间需要消耗意志力。比如周跑步目标因为下雨,周一三耽搁了,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周二周四回家后陪女儿一起写作业不跑步,这里陪女儿是一方面,自然也有下班后坐车通勤两个半小时到家我很难有意志力让自己去跑步的原因。

但若我用意志力说服自己,进入跑步的习惯序列中,跑步的过程是不需要在消耗意志力的。

因此去情境的行为序列的关键点,首先各个习惯要养成且最好能自发完成,二行为序列要切换及时联系紧密。下班后立即换衣服跑步跑完步回来后立即阅读,中间不可有过多的其他行为干扰,一旦有就难以让序列持续。序列有了,去情境其实就是把春夏秋冬的四季古风下雨的情况都碰到了并解决,并形成一套风险预判和规避方案。

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好,我似乎有足够的时间,因为奶头乐打心底我是不喜欢的也无法吸引我的。

 

1 条回复:去情境的行为序列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