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2

再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上周,写了篇由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说开了去的文章,把对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这个信念的深度思考做了沉淀,整体上是悲观的,作为防御性聚焦类型的我来说,看到弱点缺陷或不足,更愿意采取行动去弥补或优化,但对于促进性聚焦类型的人来说,就鲜有效果了,他们更关注变化。我希望自己发展些促进性思维,又因为事情是多方面的,关键在如何解读,上次骑行时我强迫自己从乐观的方面去思考。

我得出结论,若想理直气壮地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个是过程导向,即相较于过去,看是否表现了出精益求精的迹象,用相同的标准评价总体来说趋向更好,或用更严苛的标准来衡量总体越来越满意了;第二个是结果导向,即是否有你所期望的且符合持续发展的东西沉淀下来,能达到昨天最好的状态是今天的起点最好。

一球悬铃铃木法桐
一球悬铃铃木法桐,若能红真像构树结的球

对我来说,如上两条缺一不可。

骑行时间长了,不免有人受我影响加入骑行行列。有了山地车或公路车之后,又买了一些骑行装备,这些可通过钱能买到的不是问题,无非是舍不舍得投入以及投入多少,他们想象着有了装备就会同我一样,十几年如一日,利用通勤时间就能锻炼身体了。实际上他们忽略了,骑行更重要的是精力和时间,以及对抗疲劳和身体疼痛的能力,当入门小白倦怠时,我时常给他们打气,让他们多点耐心,提升身体耐力再追求速度和距离。

后来我发现他们经常无视我的打气,反而对我骑行的线路非常羡慕。

羡慕什么呢?他们有意无意地提起,我骑行的线路在郑开大道上,郑开大道一片坦途,路况好红绿灯少适合高速骑行,相比之下市区里交通拥挤红绿灯多电动车抢路,又说要是有我一样的骑行环境,也能骑出好看的数据,我说我骑行距离近四十公里有点远,时间约一个半小时有点长,他们说这都不是问题,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好一个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深感认同,经过春夏秋冬洗心,经过狂风孤独革面,身体和意志才逐渐适应了,且也不是每日都骑行,同骑车游玩腐败更不可同日而语,必须耐得住寂寞和无聊。即便是现在,一段时间不骑,想到第二天要骑行,睡前还是有点忐忑。还好,一旦骑行上路就尽全力而为,骑得更快的预设就被激活了,很少像以前老是想距离那么长什么时候是个头,那么时间那么久什么时候才结束。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是对的,对我来说,这个时间是十年,有了十年,郑开大道才变得一路坦途。

若刚刚开始,就期望着用将来的时间证明一切,往往是徒劳的。证明一切,是需要拿用过的时间来证明的。

我将花十年来证明这些,就是虚无主义,我花了十年来证明这些,将是经验主义。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1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1

希望你也有这十年,不然把骑行当作兴趣爱好吧,不要当成通勤方式,否则结果很难看。

且一路坦途的郑开大道是我优化得到的。

他们以我的描述来想象我骑行在郑开大道上,一路平坦风驰电掣,羡慕之余却很少想到,我这条线路是经过好多次的迭代优化形成的。很早之前我骑行商都路转入黄河南路进而上班,这条线路车多红绿灯多路况不好,后来我走一条斜路穿过几个村庄插入物流大道,又从绿博园和方特的中间穿过,这条道上大车多,尘土飞扬且村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时常有紧急情况,骑着不安心。这两条线的距离都是三十公里露头。

偶然一次我骑行郑开大道,发现路况不错,最重要的是几乎一路有树荫。

骑行通勤线路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商都路到物流大道再到郑开大道,并不是简单的从一条切换到另一条然后又切换到第三条,实际是混合交叉式反复的,开始时全走商都路,后来掺了点物流大道,再后来有了郑开大道,随后在郑开大道上骑的越来越多,路上的花草树木我都记个差不多,到达什么地方有多少公里我也明清,最终就只走郑开大道了。

于是渐渐地,郑开大道成了既定线路。

如今因为骑行目标之故,只走郑开大道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增加骑行次数又不乐意,只好在骑行过程中增加距离。于是增加了两个变量。当东三环碰到红灯时,若是晚上就朝高铁站方向拐,增加三公里的样子,然后绕回来;若是周六则朝龙子湖方向拐,增加约八公里,从东四环进郑开大道;若万三路碰到红绿灯,则拐入平安大道,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转一圈再拐入郑开大道,距离增加约四公里。

当我加入两个变量后,我发现拐入龙子湖红绿灯多,且路边植株还没栽植好,不少私家车和工程车停在路边,还容易迷路,因此后期不再走这条路。拐入平安大道发现行道树几乎没有,太阳高照时简直把人晒死,因此改变策略,若是阴天且万三路是红灯我会拐入这条道,或早晨早出门二十分钟,早晨阳光不强烈朝西行背对着太阳就不会太晒。

为了防晒,我把媳妇女儿用的防晒霜偷了,当成必备骑行物资。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2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2

我还有一些措施,即在奥特莱斯碰到直行的绿灯,我会朝开封方向骑两个上坡桥然后折回,约多出四五公里的样子,因为没有碰到路灯,还不确定是否可行,基于以往经验这是最稳妥的方式。为什么非要跟红绿灯挂钩?因为我看了一本叫福格行为模型的书,里面提到了要设置一些提示和暗示,这样就不必让大脑深刻记住了,可以让大脑更专注。

我正努力把福格行为模型里面的原理方法应用于生活,而骑行跑步比较规律化,应用起来相对简单。

骑行线路的变化历程及现在骑行郑开大道的结果,符合前面提到两个前提。还记得吗?一个是过程评价,一个是结果评价。我加入了优化的举动,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增加一点变化,每次约九成时间在习惯的道路上骑,约一成的时间在不熟悉的道路起,以便探索和优化线路,若能发现比较好的路线,就夯实当成既定线路,若线路不好,就不再走。

上面提到羡慕我骑行线路的人,若羡慕之余也在探索符合自己的线路,当他正在如我一般进行探索时,此时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适合自己的线路就是最好的线路,还可以义正言辞地拒绝我的任何建议,在得知他的探索过程后,我是要给于最大的敬意的,基于同类人的惺惺相惜。

对我来说,最大的恶意莫过于当我聊骑行时建议我骑电动车了,骑行是通勤方式不假,更是运动方式,把通勤时间挤出来用于运动,与其说适合自己的通勤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还不如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是最好的方式。我想不出骑电动车通勤能带来多大运动机能提升,更想不出能对延缓身体机能衰退带来有多大的帮助。基于这一点,当别人劝我骑电动车通勤时,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适合自己的通勤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

退一万步讲,我没有了自行车,国家禁止骑自行车,那我为什么要骑电动车呢?用乘坐公共交通的方式,把七十余分钟用于阅读多香啊!乘坐公共交通是一种通勤方式,可以理解为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更深层的含义是,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乘坐公众交通通勤只是制造了一个阅读的时间和环境而已。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3
小区围墙外的核桃03

写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

运动和阅读是终生的生活方式,我可能要骑自行车或坐公共交通一辈子。

这不免有些悲凉。

也不知以后怎样,我无法许诺未来十年给自己带来什么,因此当前阶段,当我骑行通勤时,重点不是通勤而是运动,当我坐​公共交通通勤时,重点不是通勤而是阅读,这个信念是正确的,是核心的,是坚定不移的。当我聊起通勤方式,说起适合自己的通勤就是最好的通勤时,我实际上是在说运动和阅读。​

2 条回复:再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