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小道

在十字路口,请选择困难那条路

森林里碰到了十字路口,要选择困难的那条路。记不得那本书里看到的这句话了,也记不得是谁说的了,这里的森林自然是一个比喻,说的是在复杂的环境做决定时,要迫使自己选择一条有挑战的路。一来生活就是选择的过程避不开,二来有挑战的那条路让会你成长更多,三来看似简单的那条路未必就是捷径。

看到这句话,觉得太有道理了,赶紧抄到笔记本里。笔记本是十六开的每天记一页,我会在周回顾月回顾和不定期的翻看过程。我抄阅读笔记有个特点,喜欢写在每页空白处,且只有内容没有出处和作者。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回顾时要想是谁说的在哪里看到的——大抵是想不出来的,却激发一系列回想过程,最后把不怎么相关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思考,还会把思考结果写进日记,久而久之就信以为真了,变成了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这是自我强化的过程,是困难的那条路。以前读电子书时,我通常的做法时把书中的内容复制整理出来,用有道笔记做存储,有时还打印出来去记诵,效果都不怎么好。死记硬背用时短,而深层次的思考就少了,死记硬背的东西永远还是别人的东西,无法变成自己的思想一部分。

今天重提困难的路,是因为一本关于认知力的书中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叫意向困难。简单来说就是做一件事时,相比于一帆风顺,若有适当的困难,当事情完成时,后者学到的更多,不管这个过程是多么痛苦。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找到一条正确路的过程,错误的地方让自己痛了记忆也就更深刻。

仅有道理还不成,还必须有效果,因此我需要用生活事件来实证去强化,让思想笃定不怀疑。我跑步时喜欢听樊登读书,一本书大概一小时听完,樊登给提炼出重点并对关键概念解释,听的时候好有道理,跑完步该干啥干啥,哪怕反复听效果也不好,我写日记时提炼不出听到的内容。但当我把他介绍的书看一遍时所能记住的总是更多。

读和听还是有区别的。阅读需要用到更多的感官,如视觉触觉还有大脑里发出的那个声音即听觉,但听听只能用听觉。阅读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同时阅读让停顿去思考变为了可能,阅读时书的内容含量更大。

我想成为一个蹩脚作家,目标是能把自己所想以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写日记已经不能满足我了,因此我要训练写作,强迫自己去写有时候管用有时很懒抵触心理很强。于是我设定目标,一周一篇一次一千五百字。我公开承诺每周原创一篇发公司内网,我私下约稿,给朋友提供稿件,一周一篇。懒得时候我两者一结合,提供写一篇发两位置,若能动性强那就分开写。加班时用电脑写,通勤时坐大巴上用手机写。

这是一条困难的路。公开的承诺和好友的关系这些外部压力,强迫我为写而思考,不是以前有了想法而写。阅读日本一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意义时他说不是因思考而写,而是为写而思考。过程是痛苦的,写出来的东西也没多少人看,也不会产生什么共鸣,但我把其看成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一件事若很简单没什么困难,那就要想方设法的去制造一些困难,我把这个当成精益求精的过程。一次新员工要进行信息化培训,我让同事去选择我上还是他上,他说他上,他说以前做过倒也简单。后来我们开了一个专题会。我说你可以有自己的标准,但在准备材料时思考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新员工彼此陌生,你用什么方式活跃气氛?传统的授课模式只是宣讲很枯燥,能否变得引人入胜?你能否脱稿不看PPT就能讲完?看过TED吗?

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同事准备了好几天,演练了好几次,然后给了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同事很遗憾,准备了两个版本一个一小时,一个四十分钟,但没想到只有不足二十分钟。我说这个准备过程你有收获吗?若答案是肯定的,何必纠结结果如何。

这似乎是为自己挖了一个坑跳进去,也会产生外人看来明明已经达到标准而你还不开心,此过程时间也会延长,会让急不可耐的人失去耐性。怎么办?那就把业余时间用起来摆,我们只记得上午有四小时,下午有四小时,却忘记了下班后还有近五小时时间呢。反正时间不用白不用,抖音也可以糊弄过去,但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用来补上选择困难那条路而造成的延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