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玩具积木07

整体与部分

最近,脑海里有个观点萦绕不休挥之不去,我隐约觉得抓了条大鱼,这条大鱼似乎可以说清楚,相对来说,为什么我更容易培养或坚持某事的原因。这显然是前段时间看表象与本质、别想那只大象、我们赖以生存的意义等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而产生的,基于我的尿性,过些时日就忘记了,现在趁热试着写出来,以此来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

困扰着我又挥之不去的这个观念,是基于对自己的细致观察,并试图归纳出一般规律时产生的。简单来说,当我设定了多个目标,一些目标被解构成若干小目标,一些目标则没有分解保持原样,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和比对,相较于后者,被我解构的目标更容易持续,完成度也更高。我的兴趣爱好、习惯培养、生活方式、工作内容上也观察到了类似情况。

目标不经分解被我称之为整体,经分解而成的小目标被我称之为部分,就是本文的标题。这里的部分可不是俄罗斯套娃不是自然界的分形,有自相似的特点,以年目标为例,不是年目标一千二百公里,月目标一百公里,周目标约三十公里,这里的部分是指,比如说人,有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等。

楼下大厅美食城有个卖盒饭的,可自选菜品,自它开业以来,我几乎次次光顾,大抵也有一年多了吧,同事问我中午吃了啥,每次都回答是盒饭。同事听的都腻了,整天吃盒饭不腻吗?没想着换换口味吗?我说怎么会腻呢?首先有十多样素菜又有十多样荤菜,米饭馒头随便选,夏天到了还分了凉菜和热菜,时不时地还提供各种可口汤汁。实际上,只选素菜我都没感到腻,若真有腻的那一天,想换口味了那就选个别的菜就好了呀。只是素菜就有那么多组合,每个组合都是新口味。

同事用的就是整体思维,把盒饭当成一个整体,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吃盒饭要么不吃盒饭。我用的就是部分思维,要么选这个菜要么选那个菜,因此选择也只有两个,选择三个后组合成盒饭。此时我的思维是受限制的,把午餐吃盒饭当成了默认前提,前提似乎是不自知的,即吃饭时,我被蒙在盒饭的框架范畴里。若想不吃盒饭,我需要先跳出盒饭的范畴。

相较于同事,我因为有了隐含的范畴,更不容易跳出来,反而自得其乐,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从几十种选择中搭配出自己最喜欢最满意最健康的出来,然后三下五除二地吃掉,即便是烤串和小龙虾这种诱惑力极大的存在,因为大脑没有激活自然就无视了。同时的整体思维也好,还是我的部分思维也罢,无所谓好坏,却让我想到了如何利用这种思维来培养习惯。

若上面的假设是正确的,即把注意力放在局部,则很难跳出整体,那么我应该能在我身上找到其他例证。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分析发现,这延伸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我有强行解释,不过若能解释通,并总结制造出一个方法论,能有效地促进自己坚持应该坚持的事,多关注效果而非道理,还是有很大价值的。

跑步久了,时常有人问我怎么坚持的。下次我可以这么解释,当我跑步时,并没有关注跑步本身,我的意思是说,我把目标设定为速度上跑得更快,距离上跑得更远,时间上跑得更久,效率上跑得更经济时,跑步成了默认前提,因为只有跑才有前面的那几个更,受思维框架限制,我很少也很难跳出来质疑这个前提,当我一头扎进去,去关注如何提升步频、步幅、配速以及如何控制心率时,跑步就成了前提。

就像中秋节,家人聚在一起,不用想,大概率会有月饼。月饼就是默认前提。若把目标当成前提,就给自己设定了无形保障,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怎么打打杀杀恩恩怨怨都在目标范围内,即便十个子目标坏了九个,那剩下的独苗也能促进总目标前进。若全部失效怎么办?把子目标继续分解,分解成孙目标,然后跳进去同孙子作战,同孙子打完了再同儿子打。关注目标子维度可以把目标变成前提。

于是我得出,若想坚持某事,就把某事肢解成若干子事项,一头扎进去挨个处理,即便放弃了大多数子事项,总有一个能撑起一片天空,若在森林中找到了一条蜿蜒前行的小路,来回多踏几遍,就会变成大路,画上各种线条,就有了行车道,中间栽上一排隔离带,那就成了快速路高速路。若愿意可以修建自行车道跑步小道,通行的方式多了,就更不容易放弃。

关于骑行,我和好友的不同反应是个绝佳的例子。众所周知,山地车还好,公路车那细长的坚硬如铁的车座,是每位初踏骑行的人的噩梦,屁股疼几乎是不可避免更无可忍受,即便我经常骑行,若停了几个月,比如跨过冬季,当春季来临重拾骑行时,那也是不小的障碍,需想法面对。好友把屁股疼当成整体,要么疼要么不疼,骑了一段时间,加上其他一些理由,就不再骑了,如今买的二手公路车也卖了。我把屁股疼分解成几个问题来解决,如加大骑行间隔,背包少放东西,中途适度休息,改进骑行姿势,购买骑行短裤,增强核心力量等,每个部分都做了改进和实验。

我的关注点是如何解决屁股疼,也许这个管用那个不管用,也许那个不管用这个不管用,也许都管用也许都不管用,在实验的过程中,在细节的纠结中,也许是我的主动作为,也许仅仅是身体的适应,几个来回通勤几百公里后屁股不疼了,骑行水平有所提高,显然更沉迷于骑行了,都把跑步给搁误了,但从没抬头去思考该不该要不要停止骑行。

但是,我的好友错了吗?显然不可以以对错来衡量,若骑行不再是他需要的,那必然是正确的选择,把三百块钱买的车断断续续骑了一年,又以三百块钱卖掉,不仅及时止损,还白玩白体验了一年。若卖了车之后有点后悔或者想起骑行时心里还是痒痒儿的,那决定就是错的,使用我的策略显然更胜一筹。

同样写日记也是如此,当我沉浸在写哪些维度的内容时,就不会有延误或落后的情况出现。这里要注意的是,隐含前提并非是普通意义的前提,不是那种年龄是五岁,必然先有四岁,盖楼第五层,必然先盖第四层这种前提。大脑里的隐含前提是可以跳过的,就是跳过跑步多少公里的目标直接关注跑步的动态参数,跳过一天写一页日记的目标直接关注每个细分维度都写一段,到回顾和总结之时,抬起头来一看,跑步和日记的目标已经达成。

工作中也很有效果,不再赘述。

这种方式配合着渐增负荷和蚕食策略效果,起码在我身上很显著。希望对我的明天有更大的启发和帮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