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表达表现力的思考

两年前我制定年计划时提出的核心是从增强表达表现力、提升个人影响力两个方面塑造个人品牌。这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目标,如今过去两年了,才发现这是一生的任务,还好没人给我施加压力,也没人给我绩效评分,我只需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刻意练习,只要把今天最好的结果是明天最基本的起点这句话印刻在脑子里并努力实践,总会比昨天进步一点吧。也许不应以天来比对,那么以月来比对吧,本月的平均水平总会比上月平均水平进步一点点吧?

这很符合稻盛和夫的全力过好每一天,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生哲学。

前几日闲聊发现,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同事,深度组织自己的想法时比较吃力。我结合了我的实际,组织了一下语言,把框架大给他说了一下,算是分享我的经验即传播和传递价值。我说我训练表达表现力,其主要目的有三个,其一还原真实自我即说出自己的需求,避免他人的误解;其二传播和传递价值,培养影响力领导力,成为别人效仿的榜样,变为值得被追随的人;其三塑造个人品牌,进行印象管理,管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前面两个比较好理解,最后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管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是说伪装自己,而是朝理想自我去发展。蝙蝠侠里女主瑞秋对男主韦恩说,定义你的不是你大脑里的想法,而是你的所做所为。要管理他人的评价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一切水到渠成。

城市的某个角落,当熟悉你的谈起你时,你希望他们怎样叙述你的故事?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希望他人叙述的故事同自己希望的故事一致,那就要按你希望叙述的那个版本里的英雄主角那样去做事。

我看跑步的书,关注跑步的新闻,闲聊跑步的故事,还带部门同事培养跑步的习惯,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我是喜欢跑步的人。认识的我的人,起码那些被我折磨过的同事,在城市的某个旮旯,谈起控制体重和锻炼时,大概率会提起我,他说的版本可能是这样:我有个朋友——可能会含糊我的真实身份——跑步两年多了,参加过马拉松,他们部门的人都在跑步。

我的人设里有个跑步爱好者的角色,我希望他人称我为跑步爱好者,我按照跑步爱好者的定义去做好跑步相关的事,他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他聊起跑步的主题时,会想起我的故事诉说我的故事。这和表达表现有什么关系呢?试想一下,若我闲聊时不说跑步,写文字时不写跑步,发朋友圈时不发跑步,别人也没见过我跑步,那别人怎可能讲我的跑步故事呢?前面这些行为表现就是表现力。

我希望别人说我是一个自律的人,若我在跑步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跑步前信誓旦旦跑步时松松垮垮,别人不会给我贴个自律的标签。若不是七八年如一日的坚持摄影,春夏秋冬,傍晚黎明,最炎热的时候最寒冷的时候,别人也不会认为我是个自律的人。若不是我的书摆的一排排,摞的一层层,若不是我的电子书单时常分享给朋友,不少人是不知道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若不是推荐给朋友的工具书,被认定为晦涩难懂,他也不会认为我需要自律才能阅读。

不少认识我的人说我超级自律,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所做作为就是自律的影子吧。

不是因为自律才做了这些,而是因为做了这些才表现出了自律。

做了这些就是表现,做的程度深浅强度大小就是表现力。表现力是一个数值,有强度有数量有质量。

上面是我自己的表达表现力是意义,但仅知道某事的重要性是不足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的,我们还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并在日常的工学生中运用和改进,不然我们仅仅学到了一个如何让自己更焦虑的方法而已。知道什么是好的,缺乏技术工具或不得其法时,会陷入过度准备和延后开始的泥潭,最终变成拖延症患者。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会决策后失调,自责焦虑,不安情绪开始蔓延。

坐公交通勤时,我用十分钟的时间总结了四个方面两个意识。四个方面是指:其一、借助模型框架多视角全方位思考;其二、突破线性思维形成锚点多点开花;其三、提出核心问题论点论据充分合理;其四、广纳有用材料夯实锚点以点带面。两个意识是指:其一用耳朵听想听的用心听不想听的;其二记住不同观点试着说服自己支持。

话题被我扯得有点大。控制不住了。用一个社会学的想象力思考导图,来解释下第一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框架是我的思考形式,先给自己一个定义和分类,然后按照某个标准来区别彼此,尽可能达到互斥和穷举就可以了。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瞧一瞧,作为提醒。

社会学的想象力及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及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