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语文能力时为避免歧义要定义边界

我曾跟朋友提起,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朋友对此反应各有不同,我注意到了这种不同,感觉很有意思,就特意多问了几个人,当我直愣愣地说出这句话,然后问朋友我的意思时,朋友的回答简直五花八门,即便进行提示也很说出我的意思,大家反应不一样就很好理解了。这让我意识到,当我说话或写文章时务必要准确表达,随时警惕可能引发的歧义,最好附带上解释,即圈定限定环境和边界,对于我赋予新意的名词,更需着重解释。

一粒沙不是一堆沙,两粒沙显然也不是一堆沙,三粒恐怕也未必,若一粒一粒的累加,我们眼前最终会出现一堆沙。这个中间的某个或几个时刻,大家会对此有分歧,有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多了可以是一堆沙了,有的人则认为还不够,初期认为不够的人站多数,后期认为不够的站少数,最后不仅是一堆沙还变成了一大堆沙。这里面肯定有个临界点,从不是一堆沙变成了一堆沙,而每个人的定义是不同的,若不进行声明,易引起争论,不利于形成同意观点。

直接规定为具体的数字粒数就是一堆沙是粗暴的,较为公平的做法是,随机抽取若干足够的人数,在一半人认为是而另一半人认为不是的时候,数一数沙粒的个数,以这个数字作为一堆沙的定义,然后努力推行和宣贯之。以重量为标准也是一个方法,还是要足够多的人,一半人认为是另一半则认为不是时,以此重量作为沙堆的定义。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沙子很小就是尘土了很大就变成了石头,因此还要定义什么是沙子。

进行操作性定义,虽然困难,却很有意义。

有个心理学名词叫听觉阈限,指使人的听觉能听到的最小声音。怎么得到这个最小值?若我进行测试,首先就要定义,先设定一组声音按顺序以等距从大到小降低,测试时让被试带上耳机以排除干扰,选定的声音要随机播放以防被试猜测,每个声音播放二十次,认为听到就按红色按钮,多数对了就降低声音,直到十次对了十次错了,记下声音值,以此作为听觉阈限,为防止被试注意力过度集中而造成专注力下降,奖励点饼干休息一会在测试这个值,对的过半数就继续降低测试下个声音,对的不组半数则升高测试上个声音。大量的样本做个正态分布,进行取值就可以得出人类或某个种群的听觉阈限。

还好生活不必这么麻烦,但生活却足够复杂。基于知识诅咒即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推测不具备此知识的人是怎么想的,也已忘记自己不知道此知识之前是什么样子。加之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工作场所以及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均不一样,就增加了复杂性。若不进行边界限定,只会人为增加复杂性。

因而表达清晰,是表达者最基本的素养,我应并可以努力训练这个方面的能力。回到文章开头,我不解释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的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恐怕没有人知道我表达的本意,只能进行猜测了。

当我说这话时,想说的是我不太在乎吃的是什么,只要能吃且绿色健康七八成饱即可。中午下楼吃饭,哪个地方排队少我吃哪家,哪个地方有老妈菜园子种的各种菜我就吃哪家,从来不挑。因此我能把下七楼吃饭吃完饭坐电梯上七楼上楼去趟卫生间小解铺好瑜伽垫进入力量训练状态压缩进十五分钟,若爬楼则可压缩进十三分钟,因为有时候要等电梯。很多人奇怪,怀疑我溜号去吃饭,因为吃饭时间普遍四十分钟左右,因为碰到我的人都是提着打包的饭菜,于是我就拿出我那高深莫测的话,算是对我吃饭快的一种解释。我不认为吃饭很重要,吃饱就好别,压缩吃饭时间,用于我认为重要的事。

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基于我喜欢一句话说两个对立面,我就不再解释了。请君自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