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认知盈余

摘抄《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认知盈余的核心主题是,随着在线工具促进了更多的协作,人们该怎样学会更加建设性地利用自由时间也即闲暇,来从事创造性活动而不仅仅是消费。关掉电视的人干什么呢?人们越来越多地用电脑、手机和其他联网设备取代电视。

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靠的并不是总体规划或者跨越式发展,而是连续不断的尝试与错误。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累积将平庸变成优秀,而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

二是人们寿命越来越长但工作时间却越来越短。

过量成毒药。适量摄入酒精和咖啡因都没问题,可过量就会致命。

对关系活动投入不足,就是指花很少时间来陪家人和朋友。

最终把文章的本质内容从“冥王星是太阳系第九大行星”改成了“冥王星是一颗位于太阳系边缘,形状不规则,围绕不规则轨道旋转的石头”

简单地坐下看电视相比,那些活动的门槛太高。发达国家的生活中包含了太多消极参与:我们在工作中是办公室寄生虫,在家又成了沙发土豆。

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关键是停止孤立地观察产品。

一旦你弄明白如何通过一种让他人在意的方式来充分利用认知盈余,那么他人也会复制你的技术,一而再再而三地传遍世界。

再愚蠢的创造也是一种创造

多即是不同。

参与是一种行为,它让你觉得自己的出席很重要,让你在看到或听到某些东西时觉得自己的回应也是活动的一部分。

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是它可能发生的次数和频率的或然率。

并不是我们的工具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但是工具赋予了我们行为发生的可能。

人类的动机并不纯粹是附加性的,为了兴趣而做事和为了报酬而做事是截然不同的。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对外在动机来说,回报来自于行为之外,而不在于行为本身。

内在动机是一张包罗万象的标签,把人们可能从一项活动中获得的或基于活动本身的回报所造成的各种激励因素聚集在一起。德西把两种内在动机标注为“个人的”:自治的愿望(指决定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和有胜任感的愿望(指能够胜任我们所做的事)。

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想要分享的动机才是驱动力,而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

业余爱好者做一件事是源于对它的热爱

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深切考虑到并支持他人的追求,这种能力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实际上,它太过于根本,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其消除。

社会生产: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免费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

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们的文化规范。

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群体必须保证自己的高效率,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必须保证其成员具有满足感,否则其成员就失去了留在组织内的理由。

对于业余性的群体来说,个人满足感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它对成员的内在动机会有更大的依赖性。

大多数群体面临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来自于内部,这种威胁就是陷入仅仅满足于个人情绪需求但效率低下的行为模式中。

个人分享是最简单的分享形式,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以个人身份参与分享活动,从彼此的分享中获益。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在这样一种转变中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

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

不断调整,不断学习

学得越快,适应越快

成功比失败带来更多的问题。

组织机构认为人们都是办公室寄生虫或家里的葛优躺,这样的偏见阻碍了他们从用户身上学习。

尝试任何事,尝试每件事。

以你为对象的媒体如果没有将你包含进去,那么就不值得在它面前待太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