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考夫的别想那只大象封面

读别想那只大象引起的思考

认知语言学之父莱考夫写的的别想那只大象,在开篇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章节,不惜笔墨地强调了框架和隐喻的强大力量,这是本书的核心思想,他提出严父式家庭模型和抚养式家庭模型的假设,前者是保守派的框架,后者是进步派的框架,并以此为基进行了推论和论证,还举例说明了用对方框架进行说服的反效果。

整本书的框架优雅而不是趣味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毫不费力地理解了沟通中框架的重要性。

理解重要性虽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显然是在生活中运用。

最近工作中遇到了障碍。具体来说,我依照致远办公协同管理软件,按照组织制度和相关要求,开发出来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及配套审批流程,协助项目管理好低值易耗品,相关人员使用后反馈,单个录入费事费力,提出了批量录入的要求,即由原来的同种物品只能一个个录入变为同种物品一次性可以录入多个。

直觉情感上,这极具吸引力,推理上也更容易理解。

莱考夫的别想那只大象封面
莱考夫的别想那只大象封面

但这难住了我。因为协同软件的框架和低值易耗品的底层工作逻辑,只能一个一个录入,一次性录入多个调拨将变得困难。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公司上下相关人员都无法理解这种逻辑关系,我费尽口舌去解释,期望能有人理解,进而把解决思路放在低值易耗品范围的划分上,而非让我放开强制每次只能录入一个的要求。

若这么改,系统表面上可以运转,却失去了管理的价值。

我不轻易放弃,虽然让我显得很固执,同计算机程序打交道本身就是零和壹的选择,本身就是固执的事情,我必须遵循这套逻辑框架。我骑行时跑步时即便是力量训练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建立起让同事能理解的框架,运用这个框架能让人更好地把握本质,进而让大家明白,不是流程问题而是管理细粒度问题,是鼻子眉毛一把抓是鱼和熊掌都想要的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想着侯世达的范畴和类比,又想着莱考夫的框架和隐喻,最终还真找到个类比。

我把低值易耗品比喻成一双三十七号的鞋子,设计出来就是给三十七号脚的女士穿的,因此只要是三十七号脚的女士穿着都合适,现在来了位四十三号脚的男士硬把自己的脚朝里塞,显然是有困难的挤脚的走路是笨拙低效的。我认为这个类比十分恰当,因为人们自从学会走路之日起,就同鞋子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鞋子合脚才穿着舒服都知道,大脚穿不了小鞋子也都知道,于是后续的没有合适的鞋子咱们做新鞋子也变得可行。

莱考夫的严父型和抚养型框架
莱考夫的严父型和抚养型框架

四十三号男士自然可以责怪鞋子太小,这是很难拒绝的理由,穿着小鞋子走路很不舒服,埋怨两句牢骚几声情有可原,不可因此就指责人家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若作为技术支持服务人员乃至管理人员,硬要其穿小鞋子走路显然就变味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处是不合时宜的。在提倡卓越执行力背景下,少了深度思考不说,还认为脑子不是好东西了

侯世达和莱考夫应该是没错的。莱考夫有一句话说得好,当事实碰到框架时,留下的是框架,事实反而会被无情弹开。我们思考问题时依照都是自己的框架,当不让我去想大象时,大象的形象准定会进入脑子,当有人强调对事不对人时,对人不对事的考量也会进入听者大脑。让人不想大象的方法就是不提大象,希望他人别有对人不对事的想法,对事不对人的强调都不能说。

这似乎是复杂问题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该如何构造一套普适的框架出来呢?

3 条回复:读别想那只大象引起的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